在書香與匠心交織的初夏,第二屆東北圖書交易博覽會即將啟幕。本屆東北書博會不僅匯聚全國優秀出版成果,更將目光投向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非遺!吉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繩編傳承人徐曉雪將攜百年繩編絕技與創新作品參加展會,與觀眾在經緯交錯的繩結中一起觸摸千年文明脈絡。


指尖藝術傳承文明
一繩一結,皆是文明的密碼。繩編技藝起源于遠古,歷經千年演變,逐漸從實用工具升華為承載美好寓意的藝術形式。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徐曉雪手中的繩編技藝已傳承百年,每一根絲線的纏繞、每一個結扣的定型,都凝結著匠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創新。“同心結象征永結同心,吉祥結寓意吉祥如意,這些老祖宗留下的符號,是中國人獨有的情感語言。”徐曉雪介紹道。
在即將啟幕的東北書博會上,她將攜近半年潛心創作的系列佳作驚艷亮相。作品以吉林獨特的地域風物為靈感源泉,巧妙融入傳統繩藝精髓,在經緯交織間勾勒出白山松水的靈韻之美。通過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理念的深度碰撞,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非遺煥發全新活力,為觀眾呈上一場別具一格的文化盛宴。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編五彩繩
5月31日是今年的端午節,本屆東北書博會恰在端午節前期舉行,徐曉雪配合研學活動,給孩子們準備了兩場特別的非遺研學活動。她將在本屆東北書博會現場手把手教授孩子們編織端午五彩繩,用五色絲線,串聯起古老智慧與當代生活的儀式感。
“非遺不該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應成為百姓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學。”徐曉雪說,參與者不僅能親手制作寓意平安的腕間飾品,還能通過“繩結密碼”互動,破譯繩結背后的文化基因,體驗指尖上的東方哲學。
從書頁間的文字到指尖流淌的技藝,本屆東北書博會搭建起“閱讀 非遺”的跨界平臺。這位80后傳承人期待,通過本屆東北書博會的窗口,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不是遙遠的記憶,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5月15日—19日,相約第二屆東北書博會文產非遺展館,在書香墨韻中與千年繩編對話,親手編織屬于中國人的美好祝愿。以繩為橋,見證傳統技藝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讓非遺在指尖綻放。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李易書 文/圖/攝
剪輯 馬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