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上游新聞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獲悉,該院近日成功完成一例巨大前縱隔腫瘤手術。
患者朱先生4年前在體檢時發現胸部前縱隔有一個2厘米結節陰影,因沒有癥狀,他并未在意。
2025年4月,朱先生感到心臟突然開始有壓迫感,且經常感覺呼吸有些困難。他到醫院復查時,發現這顆曾經的小結節已長成為10厘米大腫塊,且壓迫在心臟大血管上,緊貼主動脈和肺動脈,從一個小小的結節陰影變成了網球大小的“血管炸彈”。
朱先生輾轉多家醫院后來到陸軍特色醫學中心胸外科尋求幫助。
面對這顆長在“生命要道”上的腫瘤,胸外科專家通過三維影像重建技術將腫瘤與血管的立體關系呈現出來,多學科會診后,專家團隊最終決定采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進行手術。
“心臟旁的這顆‘炸彈’纏繞著各種血管,稍有不慎,患者就有生命危險。傳統手術,需劈開整塊胸骨,創傷大,恢復慢。但機器人3D視野能放大10倍,機械手腕能540度旋轉,讓每個動作都比繡花更精細。”主刀醫生梅龍勇說。
4月29日,這場“拆彈行動”正式上演。在梅龍勇的操作下,機器人的機械臂在胸骨后狹小的空間里避開盤根錯節的血管網絡,剝離緊貼心臟的腫瘤組織,最終將10厘米的腫瘤完整取出,病理報告為胸腺瘤。
手術順利完成,目前朱先生在康復中。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胸外科鄧波教授介紹,胸腺瘤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定期體檢是發現隱患的關鍵。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胸部CT檢查,對胸腺瘤進行篩查,早診早治。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供圖
編輯:饒治美責編:林祺,廖異 審核:阮鵬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