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1日母親節即將來臨之際,智聯招聘發布《2025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聚焦2025年職場媽媽在事業、生活、婚育觀念等方面的真實狀況,該報告基于3788份調研樣本,希望報告數據能進一步推動對職場媽媽群體的關注和支持。
職場媽媽晉升信心高于已婚未育女性
數據顯示,對于職場晉升,認為一年內“肯定會升職”或升職“可能性較大”的職場媽媽占比8.1%,高于女性整體水平的7.9%,與未婚女性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僅5.4%的已婚未育女性對升職有信心。長期以來,企業對女性懷孕期至哺乳期影響工作的顧慮,使優秀女性錯失晉升機會,這一問題亟需公共政策與公司制度協同解決。


“為母則剛”不是說說而已,調研數據顯示,在考察職場人成為爸爸/媽媽后的變化時,職場媽媽選擇的前三項分別為“升職加薪意愿更強,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48.2%)”、“主動學習進步,和孩子一起成長(43.3%)”、“更想做出好成績,為孩子做榜樣(41.5%)”。這也提醒企業,“媽媽”的身份帶給女性職場人的是工作上的促進作用,而非阻力,企業應該給職場女性更多的信任,提供公平的發展環境。

面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35%的職場媽媽表示“已經開始使用一些數字化工具”,較去年提升6.4個百分點,也略高于職場爸爸的34.1%。這種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浪潮的姿態,不僅僅是工具層面的應用,更有望形成"技能迭代——效率躍遷——職業韌性"的閉環演進。

16.6%職場媽媽正在經歷“喪偶式育兒”
據智聯招聘數據統計,37.7%的職場媽媽表示配偶“有空會分擔家務和照顧小孩”,構成主要參與模式。然而值得警惕的是,16.6%的職場媽媽坦言丈夫"基本沒有承擔家務、照顧小孩的責任",正經歷"喪偶式"育兒困境的職場媽媽比例較去年大幅提升。

然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職場爸爸在育兒參與度的自我評估中呈現顯著差異:僅3.9%承認"基本沒有在帶娃上出力",高達62.3%認為"不管做的好不好,自己都在盡心盡力參與育兒"。調研顯示,職場媽媽和職場爸爸在“育兒”這件事上的“評價標準”長期未完全達成共識。

此外,調研數據還顯示,87.9%的職場媽媽表示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撫養/教育”,創四年來新高。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是,僅18.6%的職場媽媽將收入主要投入自我學習深造,顯著低于未婚女性(35.4%)與已婚未育女性(24.9%)。這一現狀提醒職場媽媽,在“托舉”孩子的人生的同時,不要忽視自我成長的投入,“雞娃不如雞自己”。

84.4%職場媽媽業余時間主要用在陪伴家人
職場媽媽在業余時間分配上展現出鮮明特征:84.4%的職場媽媽將時間主要用在陪伴家人上,顯著高于未婚女性(38.1%)、已婚未育女性(63.5%)及職場爸爸(75.2%),凸顯了陪伴和照顧孩子在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調研數據顯示,職場媽媽群體存在顯著的職業連續性斷裂現象,65.3%的職場媽媽做過全職媽媽,56.7%因各種原因重返職場。論及原因,為減輕經濟負擔的占比最多,為21.9%,其次為實現自我價值,占比19.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職場媽媽們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尋求平衡,以及渴望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訴求。“三胎”政策推行近四年后,僅1.6%的職場媽媽表示準備生三胎,選擇“一個孩子剛剛好”的職場媽媽則占到54.9%。

職場媽媽既是職場的中堅力量,也是家庭育兒的核心承擔者,但其雙重角色背后是難以忽視的疲憊與犧牲,數據背后折射出職場媽媽對公平支持的迫切需求。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企業打破“生育懲罰”的隱性偏見,提供彈性工作與家庭友好政策;需要家庭重構責任分擔模式,推動男性育兒參與的實質化;更需要社會完善托育服務與性別平等制度,為職場媽媽減負賦能。唯有多方協力,才能讓“母親”這一身份不再成為職業發展的枷鎖。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肖琳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方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