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自美國發起“對等關稅”以來的首份中國外貿成績單,4月份我國的進出口數據備受市場關注。
海關總署于5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2.4%。其中,出口8.39萬億元,增長7.5%;進口5.75萬億元,下降4.2%。
以美元計價,4月份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額同比增長8.1%。其中,4月對美出口下降21%,增速較上個月低30.1個百分點。而與之對應的,對非美地區出口同比增長13%,其中,對東盟增長20.8%。
這份外貿成績單,凸顯出中國制造的韌性和趨勢變化。東方金誠宏觀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認為,4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速回落,主要緣于關稅戰沖擊下,當月對美出口大幅下降。而上年同期高基數也有一定下拉作用。不過,她表示,4月出口仍然保持較高正增長,超出市場預期。這主要歸結于三個原因:一是4月我國對美國之外的其他市場存在“搶出口”現象;二是外需仍有一定韌性;三是4月中美超高關稅主要在中下旬執行,且存在部分商品豁免,對整體出口的沖擊作用受到抑制。
對非美國地區出口增長13%
海關總署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2025年4月份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額同比增長8.1%,增速比3月低4.3個百分點;4月進口額同比下降0.2%,降幅較3月收窄4.1個百分點。其中,4月自美進口同比為-13.8%,降幅比3月擴大4.4個百分點。
具體到區域,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而對非美國地區的出口保持兩位數高增長,目的地騰挪趨勢明顯。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認為,4月數據反映出了美國加征關稅的直接影響。對美出口金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進一步下降至10.5%,較3月的12.8%收縮2.3個百分點。不過如果剔除美國出口金額,計算非美出口金額,則不難發現這一數據達約2826.7億美元,同比增長13.0%,在3月的12.9%增長后,繼續保持在高位。
具體到國別或地區,4月份,我國對歐出口同比增長8.3%(3月同比增長10.3%);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長7.8%(3月同比增長6.7%);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20.8%(3月同比增長11.6%),其中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直接扭轉,從3月同比下降6.4%和2.7%均飆升至4月的同比增長14.9%。我國對越南、泰國和印尼繼續高增長并拉大了增幅,分別同比增長22.5%(3月增長18.9%)、27.9%(3月增長27.8%)和36.8%(3月增長24.6%)。
以人民幣計,根據海關數據,我國前四月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出口增速分別為12.7%和16.3%。不過,對巴西和南非相對疲軟,僅微增0.5%和0.4%,可見是其他國家貢獻了更大增速。同期,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出口4.15萬億元,增長9.6%。另外,前四月我國對前兩大貿易伙伴東盟和歐盟出口分別增長12.6%和6.1%,其中對德國增長11%。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具有較強海外運營優勢和品牌化能力的外貿企業均表示,他們今年在中東、俄羅斯等市場上的訂單增勢明顯。
廣東中輝綠建移動房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熠鎧告訴第一財經,他們此前計劃加碼開拓北美市場,感受到當地業務下滑趨勢后迅速改變重心,轉向新興市場。今年4月他們獲得了來自俄羅斯的上億規模訂單,并在12天后完成了第一期交付,這也讓俄羅斯在其公司出口總額的占比迅速提升到45%。此外,雙方還聯合設立了跨境服務平臺,提供全周期技術服務。不只是俄羅斯,他們在中東、波蘭等地的訂單均出現大幅增長。
公司設在深圳、工廠設在惠州的廣東外貿人廖茂平在今年春季廣交會上告訴第一財經,在新興市場的開拓中,他們的對美業務占比,從兩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30%左右。而自去年第一次去中東參展后,他看到了當地雕塑市場的潛力,成功開發了來自迪拜的客戶。
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與活力
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成功舉辦。據商務部介紹,本屆廣交會參展企業數量、到會境外采購商人數等多項指標刷新歷史紀錄。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本屆廣交會交出了一份逆勢上揚的答卷,充分展現了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與活力。
一方面,是境外采購商到會人數創新高。截至5月4日,共有來自219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8萬名境外采購商到會,比去年春交會增長17.3%。境外采購商逆勢增長,是全球客商對廣交會、對中國制造、對中國市場投下的“信心票”。
另一方面,貿易洽談活躍成交持續增長。本屆廣交會出口意向成交254.4億美元,同比增長3%。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交占比超六成,成為拉動成交增長的重要引擎。傳統市場成交保持穩定。閉幕后不少采購商深入企業、實地探廠,后續有望達成更多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國務院同意在海南全島和秦皇島等15個城市(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億邦動力董事長、億邦智庫院長鄭敏對第一財經表示,截至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已達178個。在傳統全球貿易面臨挑戰的形勢下,跨境電商通過降低產業帶出海門檻、升級模式業態以及釋放區域特色,成為更具韌性的貿易模式。
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4年間,全球電商市場始終保持15%以上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到2025年,全球電商市場規模將突破7萬億美元,在全球零售總額中的占比將提升至23%。鄭敏認為,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圍的關鍵市場基礎是,這一業態能降低企業出海門檻,幫助企業加速形成多元化出海路徑。
鄭敏表示,關稅戰將全球貿易拉入高度不確定的波動周期,企業必然通過“多中心布局”分散風險。例如,在生產環節,中國產業帶與東盟、中東歐以及北美洲南部、南美生產基地聯動,形成“中國研發 區域制造”模式。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4月中旬的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積極構建多元化市場,深化與各方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同時,中國內需市場廣闊,是重要的大后方。
上海思樂得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斌表示,他們一方面加快了出口轉內銷的步伐,一方面也在加碼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他們今年在轉內銷的過程中經歷了從未有過的賣爆局面,也在中東等新興市場收獲了明顯的增速,因此也將繼續趁勢前進。
作為沃爾瑪的供應商,雙馬塑業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楊文軍告訴第一財經,他們本來也有部分產品是做內銷的,但如今淘天等電商平臺推出了免費的出口轉內銷專區,讓他們有了更大的機會推銷原本面向外貿的產品。和以往開拓內銷市場需要花較大成本來做推廣不同,如今除了大環境的宣傳,不少線下線上平臺在提供免費入駐優惠的同時,也在服務上給出了人才和資源支持。
在楊文軍看來,面對不確定性加劇的形勢,必須多手準備。無論是轉內銷還是多元化開拓市場,都需要并行,同時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為此,他們當前的應對方式是,生產出80%的半成品,剩下20%左右的部分見機而行、隨時調整,以同時適應外貿和內銷的渠道。此外,他們也在持續開拓俄羅斯、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雖然來自新興市場的訂單往往規模較小,但客戶選擇的品種更多,也更傾向于選擇公司的自主品牌。
中方不會犧牲原則立場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據新華社,當地時間10日上午,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當天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長貝森特舉行會談。
中國外交部11日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在回答美國濫施關稅相關問題時,外交部部長助理苗得雨表示,美國把關稅作為實施極限施壓、牟取私利的武器,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是以犧牲世界各國的正當利益,服務美國的霸權私利。
中方始終堅決反對美方濫施所謂“對等關稅”,采取了有力法律措施開展堅決斗爭。中方將堅決維護自身發展利益,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經貿秩序。我們愿同拉美國家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努力維護多邊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5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中美經貿高層會談答記者問時表示,美方近期不斷表示希望同中方進行談判。這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的。林劍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這一立場沒有任何變化。同時,我們也多次說過,中方對對話持開放態度,但任何對話都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任何形式的施壓脅迫對中國都是行不通的。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也證實,近期,美方高層不斷就調整關稅措施放風,并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等問題與中方談起來。中方對美方信息進行了認真評估。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吁的基礎上,中方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5月8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是一貫的,美方想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就要正視單邊關稅措施給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正視國際經貿規則、公平正義和各界理性聲音,拿出談的誠意,要在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單邊加征關稅等問題上做好準備,拿出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平等協商解決雙方關切。”
“中方多次強調,談,大門敞開,但任何對話談判必須在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開展。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發展利益,堅持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經貿秩序的立場和目標。”何亞東表示。
何亞東稱,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圖以談為幌子,繼續搞脅迫訛詐,中方絕不會答應,更不會犧牲原則立場、犧牲國際公平正義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