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科星圖深海科技有限公司的科考隊員搭乘海洋科學考察船,順利返抵海南三亞,圓滿完成本年度“國產化無人潛水器及其搭載設備的功能驗證”共享航次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今年,國家首次將“深海科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作為新興產業推進發展。
占海洋總面積90%以上的深海,是孵化新質生產力和搶抓新增長點的萬億級賽道,浙江深海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基礎和前景如何?
深海布局
占地球表面積2/3的海洋,只有5%的區域已被人類探索,距離水面200米以下的深海更是神秘莫測。在這片無人之境,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礦產等資源,吸引著人們前往開拓。
不過,深海開發利用面臨著極端環境條件,極廣、極遠、極深、極高、低溫等天然屬性,對科技創新與產業支撐提出極高要求。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率先向深海進軍,在深海裝備、設備核心部件、深海開發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十四五”以來,我國開始大力布局深海新賽道,工信部等七部門去年發布未來產業實施意見,提出推進深海等未來空間產業發展,國家相關部委正在分頭開展深海相關重大專項。
潛入海底的大國重器,需要大量創新資源要素引領產業發展。
眼下,多省市開始集中科研力量。山東省支持嶗山國家實驗室牽頭“海底發現”重大科技工程,建立國家深海基地(青島);廣東省設立“海洋科技”省重大專項,成立我國首個深海資源領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打造崖州灣深海科技城,建設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
“浙江在深海科學、深海探測、深海材料等方面有很強的基礎科研優勢。”省海洋經濟發展廳產業與科技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浙江既有海洋二所、中船715所、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國字頭”科研機構,也有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多年深耕已有不少科研儲備。
比如,浙江大學建有海洋精準感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水下金剛石磁探測器、水聲通信機、仿生軟體智能機器人、深海小型多模態機器人等引領世界前沿。
海洋二所擁有衛星海洋環境監測預警、海底科學與劃界等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探測、海洋智能敏接無人監測、外大陸架劃界等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是深海環境與資源勘探的核心實施單位。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已形成10萬億級產業規模,與深海相關的產業占比約25%。國家在深海科技領域的投資將保持年均80%的增長,深海經濟將是一片新藍海。
“鯨群”下水
在杭州市錢塘區,記者跟隨省海洋經濟發展廳一行探訪了星圖深海,觀看科考隊員傳回的無人潛航器“海鯨”下水視頻。
這條“有尾有鰭”的“海鯨”穿梭在深海中,身上搭載著相機、聲吶、探測儀等各類感知設備,能夠獲取精細的海洋信息數據并存儲在設備內部。在強大算力支撐下,這些海洋數據可以生成可視化產品及數字孿生模型。
“《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指出,海洋信息的感知和獲取是人類認識、經略海洋的基礎。”星圖深海總裁費瑋瑋說,“要開發利用深海,首先要突破海洋觀探測關鍵技術,研發高新海洋裝備和數據平臺。”
其母公司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來頭不小,它背靠中科九度和曙光信息兩大股東,研發人員占比達到59%,擁有3000多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去年4月,生產基地中科星圖海鯨裝備(浙江)有限公司落地海寧,此后星圖深海總部落地杭州,助力構建浙江省深海感知裝備研發、生產、服務全鏈條。
在產業鏈下游,哪里是海洋裝備和數據的用武之地?
比如海洋探查,現階段,星圖深海已發展成為我國極少數可在深海開展探查作業的商業公司,可滿足水下考古、水域救援、深海科考對海底建筑物、沉船、礦產的探測需求;
再如海洋調查,可在海洋科學研究、工程建設中實現對高精度海底地形、海洋動力過程和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觀測,依靠星圖深海自研的海洋感知設備集群,比傳統方法減少約60%的費用;
還有海底巡查,搭載了多類型地球物理探測設備的無人潛航器,可以幫助風電、石油等資源公司完成海底管道、纜線、樁基等設備的定期巡查。
此外,星圖深海還搭建了數據集成、可視化及應用交易平臺,可以讓更多人不必出海作業,也能獲取海洋數據。“我們計劃通過長期的研發積累,逐步降低技術成本和數據交易成本,幫助人類揭開深海的神秘面紗。”費瑋瑋說。
科產生態圈
打下海底觀測的數據基座,浙江深海科技與產業還要多面開花。
近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印發《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在深海開發領域提出一系列規劃。
在重點任務清單中,有一項已有進展——
4月24日,金磚國家深海資源國際研究中心在杭州成立,將圍繞深海礦產、油氣、冷泉、環境治理、能源利用及裝備技術開發等重點領域,聚合金磚國家優勢科研力量,開展合作研究、聯合航次、平臺共建、技術轉移與人才培養。
《行動計劃》還提出,前瞻性開展深海科技和產業布局,加大深海科學、深海探測、深海材料、深海智能裝備等領域的技術攻關,聚焦水下采集、水中傳輸、水面平臺等領域裝備,提升研發和制造能力。
目前,省內有近百家深海領域科創企業,包括寧波東方電纜、杭州申昊科技、浙江深海電子、瀚陸海底系統等,它們在電子元器件、深海特種電纜、深海液壓機械臂、深海機器人等方面優勢突出。
比如杭州鰲海海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曾參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的配套裝備研制工作,其自主研發的“OceanX”水下機器人,是國內首套深海原位定植培養系統,可在6000米海底連續工作兩年。
這些年,鰲海轉變方向,“要做大部分人用得起的水下機器人產品”。經自主研發,其遙控水下機器人和自主水下機器人等產品在應急救援、核電檢測、科研教育、管網檢修、海洋牧場等40余項細分場景打開市場。去年,公司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今年預計實現翻倍增長。
目前,鰲海正在與浙江大學、中船715研究所等機構聯合攻關聲學裝備、深海材料、AI算法等共性技術。企業還與浙江問海、杭州宇控等數十家上游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聯合國核運行、中船集團等下游業主場景單位,共同探索海洋終端場景的創新應用和相關產品的標準規范。
面向廣袤深海,浙江將凝聚政產學研各方創新力量,打造技術領先、產業集聚、服務優質的深海科技產業創新策源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