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張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里氏8.0級的特大地震,以排山倒海之勢,突襲了四川汶川。剎那間,山川崩裂,煙塵蔽日,原本溫馨的家園在數秒內化為殘垣斷壁,哭喊聲、呼救聲混雜著建筑倒塌的轟鳴,籠罩著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全國陷入巨大悲痛,但廢墟之上,無數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瞬間,譜寫著一曲曲震撼人心的生命贊歌,彰顯出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偉大力量。
地震突襲的剎那,教師們用身軀筑起生命的防線。映秀鎮小學的張米亞老師,在教學樓坍塌瞬間,跪仆于地,雙臂緊緊摟住兩名學生。救援人員發現時,他的身體早已僵硬,為救出孩子,只能含淚鋸斷他的手臂,他生前最愛的“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成了對學生最后的告白。德陽東汽中學的譚千秋,在樓體傾倒之際,張開雙臂死死趴在課桌上,用身體護住身下的四名學生,自己卻永遠定格在守護的姿態。還有26歲的袁文婷,不顧余震,13次沖進搖搖欲墜的教室救人,最終將年輕的生命留在了救援路上,詮釋了“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師者大愛。
親情的力量在災難中迸發得震撼人心。在一處廢墟中,救援人員發現一位母親雙膝跪地、身體前傾,用脊梁為襁褓中的嬰兒撐起生命空間。當孩子被抱出時,懷中手機顯示著未發送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短短話語,飽含著超越生死的母愛。北川3歲的宋欣宜,父母用血肉之軀為她搭建起狹小的生存空間,自己卻不幸遇難,這份以命換命的親情,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如今,17年過去了,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早已舊貌換新顏。新建的城鎮和鄉村錯落有致,學校里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街道上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那些在地震中失去親人和肢體的人們,也在社會各界的關愛與幫助下,勇敢地站了起來,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敬禮娃娃”郎錚,如今已考入北京大學,立志成為人民公仆,用知識回報社會;“可樂男孩”薛梟,失去右臂后成為可口可樂博物館館長,并化身志愿者,用笑容溫暖更多人;失去雙腿的張鳳,創辦心理援助中心,已幫助1700多名受災群眾走出陰霾。他們的成長與蛻變,見證了生命的頑強與堅韌,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力量。
汶川地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它給我們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傷痛,但它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親情的偉大以及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強大力量。那些在災難中涌現出的感人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激勵著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勇往直前,永不言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